教學部小圖.jpg 

相聲是所有說唱藝術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起源於北京,流行全國各地。

 

相聲是幽默的語言藝術,運用說學逗唱技巧,組織包袱逗觀眾笑,並有針砭世俗寓教於樂的功能,包袱又稱「哏」,也就是「笑點」。

 

若由字面解釋,「相」指相貌,也就是表情動作;「聲」指聲音,也就是語言發聲。

 

按照演員人數可分為:

一、單口相聲: 一人演出,類似說書,但有哏,內容通常具故事性,如:君臣鬥、連陞三級。

二、對口相聲:二人演出,主述者稱「逗哏」,幫腔者稱「捧哏」,依捧逗份量不同,可分「一頭沉」和「子母哏」。一頭沉以逗哏為主,捧哏為輔,如:歪批三國、大保鏢;子母哏則二人等量,多半為爭辯的形式,如:兩性辯、說一不二。

三、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演員之間必須有絕佳的默契,如:扒馬褂、五官爭功。

 

在內容表現技巧上,又可分為:

一、貫口活: 大段連貫的台詞,講究「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如:繞口令、八扇屏。

二、怯口活: 運用方言或外語,如:找堂會、學外語。

三、柳活兒: 帶唱的段子,如:黃鶴樓、歪歌戀。

四、巧活兒: 表現舞蹈、武術、口技等特殊才藝,如:繪形繪色、舞蹈專家。

 

捧哏為多功能角色,同時具有認同或質疑逗哏、代替觀眾發問、橋段銜接等任務,捧哏須調節逗哏表演節奏,必要時為逗哏提詞,因此難度較逗哏高,老藝術家常說「三分逗,七分捧」,就是這個道理。

演出時,以觀眾方向看,逗哏在左,捧哏在右,如此安排是為了便於逗哏右手做手勢,傳統活有場面桌,捧哏站在桌子後面,逗哏站在桌子旁邊,觀眾可以看見逗哏全身的表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