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相聲漫談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丑倫彰

何遲先生創作的《似曾相識的人》一直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段子之一;最早接觸這個段子是聽馬三立先生表演的錄音,後來輾轉收集到一本《何遲相聲創作集》才有機會看到何遲先生創作的文本。基本上馬三立先生表演的內容與何遲先生原先創作的文本有相當的出入;幾年前在「中華相聲網」(http://www.xiangsheng.org)的相聲論壇上有一些網友針對相聲演員對相聲劇本再創造的問題提出討論,當時我想這正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特地將馬三立先生的錄音與何遲先生的原作文本檔案上傳,供做大家討論的參考資料,同時也提出了自己一些粗淺的想法。今年過年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了趙振鐸、趙世忠二位表演的《似曾相識的人》錄音,二趙的表演方式與內容感覺上較接近何遲先生創作的文本,除了內容外,兩個版本的錄音聽起來風格差異很大,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因此再把以前整理文本資料及兩個版本的錄音上傳,有興趣的人不妨自行體會比較一下。因為事忙,我就偷懶,直接把以前寫的文字轉貼如下,請大家參考;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2.使〝包袱〞要留有餘地,一尺只使八寸,不要〝包袱〞一響發〝人來瘋〞。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聲音、動作、表情設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4.鍛練摹擬人物的能力。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3.兼收並蓄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2.常用的技巧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表演相聲,並不是像有些同志認為的〝能說幾句俏皮話,臉皮厚一點就行〞,相聲演員除了應具備一般的表演條件之外,還必須按相聲的要求,做到會說、學、逗、唱。說要做到口齒伶俐,語言清晰,發音準確,吐字宏亮,感情充沛;學要做到摹擬人物維妙維肖,抓住特點,裝誰像誰。學方言土語、吆喝叫賣也能掌握特色,繪形繪聲,逗要做到善於挑起矛盾,恰當掌握分寸,甲、乙配合巧妙,語言引人發笑,表現幽默、滑稽、活潑、風趣;唱要做到戲劇歌曲都能巧唱,唱得別緻,唱得優美,聲情並茂,字正腔圓。不掌握這四門技巧,要成為一個好的相聲演員,那是有困難的。所以說,相聲表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必須下功夫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郭榮啟

 摘錄自 余釗先生主編「相聲藝術入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

閱讀 談相聲表演中的帥、快、賣、怪 (上)

(接續上文)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郭榮啟

摘錄自 余釗先生主編「相聲藝術入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

相聲的表演,是演員進行再創作,進而獲得完美演出效果的重要手段。過去,前輩相聲演員很看重它,並在長期演出活動中總結了四個字;“帥、快、賣、怪”,即臺上帥、“現哏”快、賣力氣、怪相逗樂。他們以此為要則,付之實踐,力求增強相聲的藝術感染力。
       前輩人在四字要則裡所闡述的這些主張,是相聲藝術在當時發展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如“怪”)今天照搬使用顯得不妥。儘管如此,其中仍有不少主張具有借鑒和使用價值。這裡,就此談些體會,難免挂一漏萬。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整理  丑倫彰

在相聲界傳統上有「帥、賣、怪、壞」的說法,其主要應該是針對表演風格而言,例如侯寶林屬帥的一派,而馬三立則屬怪的一派,此外侯耀文在大陸央視某期曲苑雜壇節目中曾表演過一段「座談相聲」(這名詞是我自己胡亂起的),其內容主要就是在說明這四個字,在那個段子中,侯耀文針對「賣」這一風格舉的例子是馬季,但也有些相聲書籍中在評價馬季時將之歸類在「壞」字一派,近幾年爆紅的郭德剛基本上也可以歸類到「賣」或「壞」,而其徒弟曹雲金,據我個人的感覺,則應屬「壞」的一類;目前一些相聲書籍上提及這四個字時,在解釋上則有些微的差異;在汪景壽先生所著「中國曲藝藝術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中對這四個字的闡釋如下:

『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的形成,無疑是藝術成熟的標誌之一。像相聲這樣具有百年以上而有又眾多從藝人員和廣大聽眾的藝術形式,存在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是毫無疑問的,但因長期流於社會底層,地位低下,研究工作又薄弱,這一問題未能提上日程。近年來,隨著研究工作的起步已有所觸及,但是,除了公認的侯、馬兩派以外,也未曾進行深入的研究。至於藝術風格,人們常常提到“帥”、“賣”、“怪”、“壞”,雖嫌籠統,卻不失為探索藝術風格的線索,下面分別略做闡述。

    帥—就是瀟灑、自然、大方,給人以高雅、脫俗之感。在舊時代,藝人社會地位低下,自以為是“無福之人伺候人”,甚至奉觀眾為“二大爺”,自稱“三孫子”,上得台來,阿諛逢迎,不堪言狀。在這種背景下,“帥”的風格難能可貴。不論表演傳統段子還是新相聲,都應當追求這種高格調、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帥”雖表現為舞臺風度和藝術風格,卻反映演員的素養。如果不具備良好的素質和藝術實踐的磨煉,就不可能有“帥”的風格以及“帥”所體現的淨化了的藝術美!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丑倫彰

    魏龍豪、吳兆南兩魏先生最早出版的「相聲集錦」中有一個段子叫《姥姥年》,這是一個傳統段子,但是在姜昆主編出版的四冊「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中,這個段子的名稱寫做「老老年」;上網Google一下「老老年」,可以搜尋到下列註釋:

「老老年相聲傳統曲目。對口相聲。短段。清末民間藝人口頭創作。  曲目諷刺了談問題從主觀概念出發的人們,他們對事物匆忙下結論,然後再找論據來證明結論的正確性。找不到論據時,往往信口開河胡說一通,或者強詞奪理、自圓其說,即使當眾出醜,他們也麻木不仁,自以為得計。甲認定『乾隆年、乾隆年,遍地都是銀子錢,老老年那年月好』的概念,接著說什麼那年月天上下香油、下白麵,一個制錢買九十七隻豬,豆腐便宜得沒人吃等等,直到謊言被乙戳穿,才不再饒舌。整個段子語言緊湊、諧趣橫生。  高德明與王長友所說《老老年》1961年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戴少甫與於俊波、張壽臣與侯一塵、陳子貞與廣闊泉等也擅長說演此曲目。」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丑倫彰

記得前幾年,有次聽空中笑林,播了一段劉穎、李金斗的「八扇屏」,說得好不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其中的錯誤也未免太明顯了;首先是墊話的部分,李金斗說的是「雨打沙灘萬點坑」,劉穎後來說的是「雨打沙灘點點青」。

類似的錯誤在蘇文茂、趙世忠天津錄製出版的那套「中國傳統相聲集錦第二卷」錄製的版本中也出現過,在那個錄音中,趙世忠說的也是「雨打沙灘萬點坑」,蘇文茂說的是「雨打浮萍點點青」。

雖然兩個版本中演員都立即發現了錯誤,也都做了修飾,但畢竟錯誤已經造成了。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丑倫彰

最近上海由於主辦世博會又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在世博會正式開幕之前,上海除了進行一系列的硬體建設外,上海市也透過各種手段,進行了一系列的軟體建設,包括精神文明建設等等,其中有一項最引起我興趣的是「推廣上海話」,鼓勵年輕人說上海話,這完全顛覆了我的「成見」,我總以為舉辦這種大規模的國際性展覽,中共應該會大力推行普通話,沒想到人家卻是利用這個機會要振興上海方言;我會注意到這點,並不是因為我去參觀了世博會,而是因為我每天早晨都會收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頻率的一個叫「笑笑樂翻天」的節目,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在該節目開始之前,都會有一小段(1~2分鐘)針對世博會的上海話教學。而我會收錄該節目,主要是為了收集「獨腳戲」的資料;「獨腳戲」是一種類似於北方相聲的上海曲藝,也是以說為主;僅將百度百科對獨腳戲的說明轉錄於此:

『獨腳戲,曲藝曲種;又稱“滑稽”。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獨腳戲創始時期的藝人王無能,曾演過文明戲的丑角,江笑笑、劉春山也各有專擅,當時稱為“滑稽三大家”。他們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一些表現手法,形成“說唱”與“滑稽”的拼檔演出,在劇場、遊樂場和廣播電臺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眾的歡迎,遂使獨腳戲形成獨立的曲種。』

我第一次接觸獨腳戲,是在美國唸書的時候,無意間在LA小台北的一家「蒙特利」書局買到一套「姚慕雙、周柏春獨腳戲選」的錄音帶(共六盤),雖然我不懂上海話,卻也聽得津津有味,因為其中有一段「寧波音樂家」,內容與之前我聽過的相聲「寧波話」內容差不多;我發現對照著聽,上海話也不是真那麼難懂,連猜帶矇的,起碼可以聽懂個幾成;後來我陸續收集了更多的獨腳戲資料,發現有好些段子都是脫胎於相聲,相較於其他段子,這些曾經在相聲中聽過類似內容的獨腳戲段子是比較容易聽懂的;因此我認為這樣的收聽方式,應該是對學習上海話有所幫助的(意思跟看中英對照的小說學英文差不多),幾年前我一時興起,曾在某相聲網上搞過一個「聽相聲學上海話系列」,上傳了一些錄音資料,純粹就是好玩兒,也不見得真就能把上海話學好,現在趕世博熱,再把其中幾段資料翻找出來上傳,並不是真要幫助大家學上海話,主要也不過就是利用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獨腳戲罷了。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