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2.使〝包袱〞要留有餘地,一尺只使八寸,不要〝包袱〞一響發〝人來瘋〞。
相聲〝包袱〞要使好,必須留下餘地,一尺的包袱不要使一尺或一尺二,最好使八寸。因為使得太過,不僅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會破壞已取得的效果,使人產生厭煩、冗長的感覺,這也就是往往被人笑為〝畫蛇添足〞的做法。

3.要學會〝破壞包袱〞
什麼叫〝破壞包袱〞呢?就是指在演出中,善於把小〝包袱〞化成大〝包袱〞,把有反效果的包袱破壞掉,把〝包袱〞故意弄得不響,把一些零碎發笑的地方集中起來,為大〝包袱〞炸開作準備。演員要使好包袱,一定要會〝破壞包袱〞,不會〝破壞〞就不會使。一種是容易產生反效果的〝包袱〞兒。演出時要〝破壞〞掉,不讓它發笑。例如《女隊長》中的一段:

甲:那年鬧乾旱,那真是天乾、地乾、河乾,井乾、牛乾、馬乾、糧乾、米乾……
乙:全都乾了?
甲:只有一樣沒乾。
乙:什麼沒乾?
甲:我媽的眼淚沒乾。

按相聲〝包袱〞的規律,在說到「我媽的眼淚沒乾」時,應該是〝抖〞,快速說出來,讓觀眾發笑。但從內容上講,這個地方不能讓人們笑,應該想辦法把〝包袱〞破壞掉。〝破壞〞的辦法是:在說到「我媽的眼淚沒乾」時,聲音低沉,速度減緩;動作拖沓,節拍上與上面的語句不協調,這樣就笑不起來了。

還有一種是:按內容來看,句句都是〝包袱〞,使人發笑,但為了突出集中,要想辦法"破壞〞那些零碎發笑的地方,集中起來讓人一總笑。例如《舞台風雷》中的一段:

甲:年輕支書上場。(唱)「戰天斗地永不敗,革命誼情滿胸懷。」
乙:還是原來的詞兒。
甲:(唱)「老漢我今年十八歲…」
乙:十八歲就是老漢了?
甲:這不是顯得年輕嗎?(唱)「肩扛著書本…」
乙:書本兒?
甲:(接唱)「手裡拿著報紙,懷揣著雜誌,兜裡裝著筆記,腰裡別著材料上陣來!」
乙:這是大隊支書?
甲:郵局送報的!

這一段中間;差不多每句都有發笑的可能,但為了讓〝包袱〞集中,要去掉一些讓人發笑的機會,湊成一個總發笑的機會。尤其是「肩扛著書本」以後那幾句,非採取〝破壞包袱〞的辦法不可。於是,表演時就這樣處理了:「肩扛著書本……」〝書本〞→詞已引人發笑,速度也夠慢的,如果按這種速度唱下去,肯定一句一個〝包袱〞,笑聲不斷,但最後唱到〝上陣來〞時就笑不起高潮來。根據這樣的情況,下面的句子採用〝快板〞式的唱法,一口氣唱下來,讓人們沒有發笑的間歇,然後到〝上陣來〞——總爆發,取得最大的效果。這種阻止觀眾發笑,加快說唱速度,不給間歇的辦法,就是〝破壞包袱〞的辦法之一。說來說去,〝破壞包袱〞也就是使〝包袱〞的手段之一,〝破壞〞的目的是為了使響,要真正把〝包袱〞使響,必要的時候就一定要〝破壞〞。

在表演部份中,多是從逗哏的角度總結的,但作為捧哏,還有它自身特有的功能,因此絕對不能忽略。實踐中證明,捧哏的難度更大些。因為:

(1) 相聲中有子母哏,不僅要求捧哏要完成起承轉合、烘托、翻包袱的作用,有時還起主要作用,有的甚至捧重於逗。

(2) 在大量的一頭沉節目中,捧哏演員要做到臺詞少而不僵,表演少而不懈,這是要見功夫的。有些節目捧哏在唱、表方面份量也較重。因此說,捧哏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像一些老藝人比喻的:逗哏的好比是划槳的,捧哏的好比是掌舵的。

(3) 要求一個捧哏演員在表演的節奏上,語音、語氣的協調上,感情的變化和神態的表現上,都與逗哏演員有機地配合好,處處要看火候。既不喧賓奪主,而又充份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稱得起是個好捧哏。目前相聲演員中缺乏捧哏的人材,也說明瞭當好一個捧哏演員,是不容易的。

關於表演的問題說了不少,我認為最主要的一條應該是日夜苦練,精益求精,這樣才熟能生巧。要想真正演好相聲,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肯攀登,勝利的頂點是可以達到的。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