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部小圖.jpg  作者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198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怎樣使用〝包袱〞

關於什麼是相聲的"〝包袱〞,在創作中如何組織包袱,前面都介紹過了,這裡重點講一講在演出中怎樣使用〝包袱〞。

1.    是〝包袱〞就應該響,不響就是沒有盡到責任。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沒有〝包袱〞就不叫相聲,創作相聲腳本,千方百計要去組織〝包袱〞,而演出相聲,同樣也應千方百計去抖響〝包袱〞。所以,演出時沒有把〝包袱〞抖響,那當然是演員沒有盡到責任。〝包袱〞響了,演出效果自不必說;如果沒響,就要找一找原因。

一是找一找演出時有無私心雜念,緊不緊張,是不是到抖〝包袱〞時演出的情緒變了,結果前功盡棄。如果有私心雜念,肯定精神不集中,抖〝包袱〞前的鋪平墊穩的表演一定不到家,到了抖的時候,語調、節奏、情緒都變了,當然就抖不響了。當然,包袱不響,除了私心雜念外,還有甲、乙合作的問題。凡是包袱,都要鋪平墊穩,堅決不能〝刨〞。鋪、墊時一強調,就〝刨〞了。另外,〝包袱〞要使人感到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鋪、墊時〝泄露機密〞,那就是在〝意料之中〞,當然就不〝響〞了。

二是找一找語言表情尺寸對不對。〝包袱〞抖得響不響,這和語言表情有很大的關係。所謂尺寸,就是指〝火候"。節奏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快半拍、遲半拍都不行。這也就是前面講過的,遲急頓挫的技巧要掌握好;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語言上該平淡時就要平淡,該激昂時就激昂,該含混時就含混,決不能故意提高聲調破壞〝包袱〞。表情上該緊張的就緊張,該幽默時就幽默,該歡快時就歡快。反正從語言和表情上,要仔細去找不響的原因,否則,就不是認真的態度。

三是找一找抖〝包袱〞時語句的長短是否有變動,語氣是否拖了。在抖〝包袱〞時,要嚴格按照已定下來的臺詞去抖,任意加字或減字都不好。任意加字減字往往會影響演出效果。

四是甲、乙雙方共同找合作上的問題。對口相聲是甲、乙二人共同表演的,因此,語言的銜接,情節的轉換,包袱的響〝泥〞,都存在著合作的問題。作者寫下的每一段臺詞都有甲、乙的不同分工;每一個包袱,需要共同鋪墊,抖不抖得響,甲、乙應各負其責,甲、乙雙方某一點合作不默契,都會削弱〝包袱〞。

〝包袱〞響不響,主要原因還是從演員表演時運用遲急頓挫的技巧方面去找。一般來說,運用得好,〝包袱〞肯定響;這用不好,就影響效果。當然,有時客觀原因也影響演出效果。比如,觀眾秩序不好,擴音設備不好,下面無法聽清;語言隔閡,聽不懂,對相聲這種形式不熟悉,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更有困難。有些〝包袱〞是專業術語,比如〝冒頂了〞,只有礦工人聽起來才不費解。外行人聽了不懂意思,所以就不會響。同一臺演出,前面的節目從內容上把相聲的〝包袱〞刨了或是出現近似的〝包袱〞,或是出現同一規律的〝包袱〞兒,觀眾也笑不起來。演出節目剛排,臺詞還不夠熟悉,在臺上默神背詞的時候多,注意遲急頓挫的技巧少,因而〝包袱〞抖得不夠響。演員上臺前突然受到強烈剌激,比如病了,家裡出什麼事了,和誰生氣了等等,影響情緒,演出效果也就不好。演出進行中,發生突然事故,如燈泡炸了,停電了,擴音器壞了,臺下觀眾中打起來了等等,也勢必影響〝包袱〞的響度。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