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一、從生活出發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話我們聽得是再熟不過了。它對於相聲創作是否同樣合適呢?有的同志認為,相聲這玩藝兒,不過是找點噱頭講幾句俏皮話而已,不需要什麼深入生活也照樣能抓幾個包袱逗人一樂。果真如此嗎?不對。我在這方面就有切身的感受。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凡是從生活中汲取養料的作品,空命力就強些,群眾就喜歡些,成功的希望就大一些;否則,得到的往往是失敗。

過去,我曾憑一時熱情,創作過不少節目。1958年裡,我就寫了幾十個大小段子,但沒有幾個有保留價值的。1961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鈕萊山上紅旗飄》,寫的是山東省祖萊山老根據地人民,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老傳統,艱苦奮鬥改變家鄉面貌的先進事跡。我看了很受感動,寫了個節目《探親》。由於缺乏生活,就只有閉門造車,為了體現新舊的對比,就假定有這麼一個小伙子,當年隨八路軍參加革命,外出十好幾年沒回家,如今成了老幹部,回故鄉一看,面貌全變了,什麼都不認識了,鬧了許多笑話和誤會。節目寫好後請同志提意見,大夥兒說不僅內容不真實,包袱組織得也彆扭。結果,我也沒信心拿出來演出,就給撂下了。實踐證明,缺乏生活,光憑熱情是寫不好相聲的。

既然生活這麼重要,為什麼有的作者具備了厚實的生活基礎,卻仍然寫不出好的作品來呢?是的,我就曾經接觸過這樣的業餘作者,他們生活在三大革命鬥爭的第一線,對所要描寫的對象非常熟悉,他們的作品往往有比較豐富的生活內容,而且有的包袱也組織得不錯。但是,從作品的總體效果來看並不成功,不是顯得臃腫堆砌,主題不集中,就是顯得支離破碎,線條不清楚。

這裡,有一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即:我們所說的從生活出發,並不僅僅是一個熟悉生活的問題。熟悉生活,只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最基本、最先決的條件,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分析生活,取捨從生活中搬取的素材、用什麼形式、什麼藝術手段來反映和表現生活的問題。

我在《畫像》的創作過程中,就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問題。1963年,我參加中宣部組織的文化工作隊去山東省文登縣高村公社高村大隊進行調查工作,在那裡,我結識了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張富貴同志。我和他前後相處近四個月之久,發現他身上的確有許多閃光的品質。他1942年起就被評為老區的勞模,可一點也不擺老資格,對群眾很隨和,人緣好,社員又尊敬他又親近他。他生產上有一套,工作有魄力,他是村的黨總支書記,可勞動日比一般社員並不少……當時,我就動了創作慾望,很想寫個節目。但從哪著手呢?要想全面地寫出張富貴的優秀品質是不可能的,經過反復觀察、琢磨,決定抓住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這個特點,歌頌他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紅旗〞。題材選好了,主題確定,那麼,又怎樣從相聲的角度來構思呢?開始我想了許多路子,但都不滿意。有一天,兩位中央美術學院的同志來給張富貴畫像,畫完了拿給我們看,我們感到輪廓模樣倒挺象,就是細皮嫩肉,缺乏張富貴飽經風霜的勞動人民氣質。這兩位畫家聽了意見,向我們訴苦說:「他又不給專門的時間,這還是我們在招待所回憶著畫的。」我聽他倆這一說,當時心裡一動:好傢伙,這不是很好的路子麼?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馬上就從畫家畫像這個角度構思,很快就完成了這個節目。

這個實例可以證明,從生活出發,不僅關係到作品‘寫什麼’,而且關系到〝怎麼寫〞,關係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問題。這在我們的創作實踐中,是必須要擺到首位,萬萬不可忽視的。當然,生活有直接和間接之分,並非作品中所反映的內容非要自己親身經歷不可,這是很顯然的道理,就無須贅述了。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