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五、相聲藝術構思的幾種常用手法


我在學習創作的二十多年裡,大大小小共寫了一百多個段子。這些段子,一共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以歌頌為主的。這些段子歌頌新社會,歌頌工人、農民、戰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歌頌新事物。如《畫像》、《新桃花源記》、《海燕》、《英雄小八路》、《游擊小英雄》、《登山英雄贊》、《找舅舅》、《三比零》、《老站長》、《營業員之歌》、《一條街》、《友誼頌》等等。

第二種是以諷刺為主的。這些段子主要是諷刺敵人、諷刺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和那些行為不軌的人,也有批評人民內部的某些缺點的。如《舞台風雷》、《白骨精現形記》、《多層飯店》、《結婚前後》、《打籃球》、《球場上的丑角》、《恐老病》、《戀愛的姿式》等等。

第三種是知識性、趣味性的段子。這種段子既不屬於歌頌也不屬於諷刺,而是說的風土人情、知識、生活小品等,如《巧對春聯》、《成語新篇》、《猜地名》、《廣東話》等。

全國有影響的相聲段子是很多的,在學習優秀相聲段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我對相聲的藝術構思手法作了一點探索。我個人認為,相聲藝術構思常用的手法大致有四種:


1.對比手法。


這種手法就是用兩種人或兩種事物進行對比,以低的來襯托高的。這種手法,往往用來歌頌新人、新思想、新事物。在寫《找舅舅》時,我選定了反映包頭工業建設的題材,確定了歌頌我國工業建設日新月異的主題,藝術手法上就是用的對比。反映包頭的建設,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手法,我為什麼用對比呢?因為我覺得這樣易於寫包頭新面貌,易於組織包袱。整個段子都是把〝舅舅的信〞中所說的過去包頭的一切,拿來和今天包頭的一切進行對比,使人感到今天的變化真大、真快,確實鼓舞人、教育人。在這個段子的前半部份,我有意地描述了一下包頭的過去,接著就用大量的篇幅歌頌今天的包頭,兩兩進行對比。在《登山英雄贊》中,我也用了對比手法,把自己與登山英雄相比,襯托登山英雄們不畏艱苦、敢於攀登、為國爭光的優秀品質。


2.自嘲手法。


這種手法就是把自己摻合進去,在裡面出洋相,在自己身上找包袱。用這種手法,段子顯得輕鬆、活潑,能夠發揮演員的逗樂才能,又不傷大雅。《畫像》的藝術構思,就是用的自嘲,之所以這個段子用自嘲的手法,這與選取的題材有關。因為我寫的全國勞動模範張富貴,不可能都在這個先進人物身上去找笑料,要找也只能用點誤會。所以我就用自嘲的手法,讓自己在與張富貴的共同活動中出洋相,這樣有利於結構這種的類型的題材。同時,用自嘲手法寫,不會覺得呆板、枯燥,能在較為嚴肅的描述中找出包袱來。用自嘲的手法,要注意分寸,不要太過份。比如,說自己長得如何,就不要涉及生理缺陷;說自己做事有缺點,就不要任意誇大、醜化、而要恰到好處,擠出包袱來。用這種手法結果的好壞,與作者本人的認識水平、生活情趣、藝術修養等密切相關。


3.摹擬手法。


摹擬人物的音容笑貌,摹擬人物的行動舉止。用這種手法,可以使段子顯得風趣滑稽,演員的表演靈活多變。摹擬人物可以多種多樣。有從頭到尾都摹擬一個人物的,如《新桃花源記》。寫這個段子的時候,我自認為是打破了框框的。原來的相聲段子,沒有從頭到尾摹擬一個人物,一點兒也不跳進跳出的,這個禁區可不可以打破呢?我在1977年春天寫《新桃花源記》時試驗了一下。結果事實證明,這個禁區還是可以打破的。開始構思時,也打算用傳統的摹擬人物的手法,但覺得有好些地方不便於處理。跳進跳出,也顯得鬆散,不如一開始就摹擬陶淵明,從開始到結束,陶淵明的身份不變,這樣就比較容易結構情節和組織包袱,表演起來輕鬆自如。摹擬人物一般都用跳進跳出的辦法,比如《舞台風雷》中,我摹擬了豫劇團的負責人,演員,也摹擬了〝四人幫〞的爪牙〝胡部長〞。進進出出,摹擬的人物時有變化,還加上演員自己的評論。所以演員必須是〝一人多角〞。用摹擬人物的手法,能夠使段子顯得生動逼真,諷刺的時候,也更能入木三分,把敵人的醜態給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4.評論、敘述的手法


這種手法在結構相聲段子時,是最常用的,但難度較大。有的是評論某件事,某個人,一層層地加以剖析,表示自己的看法,在評論、剖析中組織包袱,有的敘述、描繪某個人,某件事,抓住幾個重要情節進行敘述和描繪,在敘述和描繪之中組織包袱。比如《多層飯店》、《白骨精現形記》、《海燕》、《英雄小八路》等都是用的這種手法。

相聲藝術構思的手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決不會是僅此幾種,別無它法。我相信,隨著相聲藝術的繁榮,今後一定會有不少新的創作出現,肯定會更加豐富、完善,相聲藝術構思的手法,會歸納出更多、更切合實際的寶貴經驗。

我個人認為,要掌握相聲創作的基本技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批判地繼承和借鑒相聲的傳統。這包括吸取傳統段子的精華,學習傳統段子的創作技巧,掌握並能運用傳統相聲的基本規律。我們不是天生就懂得表演和創作相聲的,而是在老一輩相聲演員的指導下,學習傳統段子,批判地繼承傳統段子的基礎上,逐步掌握相聲的基本知識,慢慢地由學步到漸漸能走路。所以說,離開批判地繼承和借鑒傳統來談相聲,那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基礎。如果沒有傳統相聲這一百多年的發展,那也就沒有今天的相聲。今天的新相聲,內容上當然和過去迥然不同,但在手法上,還是離不開借鑒傳統的。包袱的製造上,也還脫離不開那些傳統的規律。我建議業餘愛好相聲的同志,初學寫作相聲的同志,要抽空讀一讀傳統相聲段子。讀與不讀,對於創作是大不一樣的。我是吃了不少讀傳統、學傳統的甜頭,有些年輕的同志,腦子比較靈活,文化基礎也較好,如能進一步把傳統段子多看一些,多琢磨幾遍,我相信,一定能夠擔當起發展相聲藝術這副重擔的。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