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馬季

摘錄自「相聲藝術漫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三、掌握好結構跳躍的特點

一段相聲,演出時間一般是l5-20分鐘,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要包括許多包袱,表現非常豐富的內容,在情節結構上,就勢必要具備跳躍的特點,這是和戲劇、小說截然不同的。一齣戲劇或者一篇小說,在情節安排上,要求前後連貫,首尾呼應;在人物塑造上,要求詳盡細膩,性格有各自的特點和發展。相聲則不然,它可以一忽兒天上地下,一忽兒山南海北,一忽兒張三李四,一忽兒王五趙七。後面說的事件,往往和前面說的毫無關聯。但是,有些初學寫作的同志,也許是受戲劇和小說的影響比較深,對這一特點卻往往掌握得不夠。他們在創作的時候,總是擔心事件交待得不清楚,花許多筆墨去敘述因果關係,結果,寫出來的作品象甲、乙兩個演員在對話,觀眾倒是明白了對話的內容,可就是一點相聲味兒也沒有了。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跳躍的特點呢?要掌握它,首先必須要認識它,弄清楚它的作用究竟是什麼。跳躍的第一個作用,是可以避免那些繁瑣的敘述,騰出筆墨為主題服務。跳躍的第二個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組織包袱。一段相聲由若干個包袱組成。每個包袱都包括鋪墊和抖響兩部份,上一個包袱抖響了,馬上就要轉入下一個包袱的鋪墊,而每一個包袱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如果不跳躍,接著包袱屁股往下寫,不僅會離題萬里,而且很難組成下一個包袱。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跳躍的幾種方法。
1、在敘述過程中,演員用簡煉、概括性強的語言一筆帶過。
2、通過演員的表演,用語氣、聲調的變化來跳躍。
3、甲乙之間互相〝給肩膀〞。〝給肩膀〞就是甲、乙雙方根據內容的需要,說一句帶轉折性的話,跳躍開去,以便對方好繼續敘述,這句話就叫〝肩膀〞。這種

〝給肩膀〞的方法,要相聲作品裡最為普遍。如果不注意〝給肩膀〞,那就要由甲或乙自己談過程,不但文字囉嗦,還影響包袱兒的鋪墊和抖響。
最後,我們還應該強調一下,當我們了解了結構跳躍這一特點,在運用它的時候,必須防止走上另一個極端,即:不著邊際地任意跳躍。跳躍的目的,是為了集中主題而不是分散主題。我們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跳而不散,跳而不亂,萬〝跳〞不離其宗,將結構的跳躍性和主題的一致性很好地統一起來。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