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部小圖.jpg  撰文  大紅

相聲的目的在於引人發笑,如何讓台下的觀眾開懷大笑,這是每位表演相聲的演員所關心的。引人發笑的笑料稱為「包袱」。包袱要怎麼使,怎麼才使得好,也是每位表演相聲的演員所要研究的。我認為,包袱落地能不能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

一個是「文化因素」。這是演員和觀眾所共同擁有的。台上的演員和台下的觀眾處在同一個時空,他們擁有共同的記憶、價值觀、生活背景,還有「新聞」,這些東西是台上台下能互相共鳴的主要原因。把最近的新聞、時事擺在包袱裡,效果都會很好,道理在此。

一個是「技術因素」。這是演員本身「說笑話」的功力如何。一個可笑的事情,用何種方法呈現,才能讓台下的觀眾看的最舒服,笑得最大聲,是每位演員一直要鑽研的。

要講好一段相聲,就應該從這兩方面去研究。在技術方面,可以先從幾塊傳統活去感受。許多傳統活都是從「人性」的基本面去找包袱,歷久彌新,只要方法對了就能響。演員可以再一次一次的實踐當中,慢慢感受「使包袱」的節奏要如何掌握,慢慢去體會怎麼掌握尺寸,怎麼「拆洗」,怎麼消化別人的東西便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特點在哪,走什麼路子適合自己。

在文化方面,應該多接受新知識、新消息,多多接觸生活,瞭解現在社會上的人們關心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追求什麼、害怕什麼,什麼值得諷刺,什麼值得歌頌。在這裡面不應帶入演員個人的情緒在裡面,應只是單純的表達出台下觀眾想說的,當你說出觀眾心裡話的時候,台下的反應是很熱烈的。

每一個包袱都是這兩種因素的結合,沒有一個包袱能只有某一個因素而無另一個。具不同「文化因素」的包袱需要不同技巧來表達,這兩者的結合只能靠演員自己在舞台上的實踐與體會來提升了。

具體說來,一段「報菜名」貫口本身沒有任何包袱,觀眾會笑,來自最後「想吃嗎?」「想吃」「愛吃嗎?」「愛吃」「沒錢!」如何為最後這幾句話作鋪墊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所謂的「鋪、平、穩、墊」「遲、急、頓、挫」。前面的貫口,不能讓觀眾分神,觀眾分神,就不會注意到最後幾句話,包袱就不響了。所以演員就要在「技術」上研究,如何使這大套貫口還能抓住觀眾想繼續往下聽。

再往前推,逗哏得使貫口的原因在於向捧哏的賠不是。為什麼要賠不是呢?因為逗哏之前向捧哏開玩笑開太大了,捧哏生氣。如何營造出捧哏生氣就是不同演員、不同體會、不同表現的地方了。不同的演員會有不同表現方式,因為他們面對不同的觀眾,他們對於這種情況(把人惹惱了,要請客賠不是)有不同的體會。當演員的感受與觀眾靠近的時候,效果就很好,當演員與觀眾遠離的時候,就只是「小疵牙」。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

但是一段好的表演,兩個因素絕對是相輔相成的。也許,三對演員的認知都相同,認為逗哏應三番兩次的跟捧哏說要請客,最後繞回來說不請了,最後終於惹惱捧哏。第一對認為要著重在請客菜色的描述,所以設計了三段小貫口,兩位演員把氣口、節奏完全控制在連外國人都聽得很舒服的境界。第二對認為應該著重在逗哏愛亂說話、套交情,其實想白吃這點上。逗哏的就一直跟捧哏套交情,說我們如何如何是好朋友,我們多久沒見,該如何敘敘舊,一直暗示逗哏的沒錢要白吃捧哏,最後捧哏發現,生氣。第三對認為應該著重在兩人衝突,逗哏知錯這點上,逗哏一上來就找捧哏閒聊,東拉西扯,逗哏的許多觀念根本錯誤,捧哏一再糾正,逗哏知錯了,要感謝捧哏的,請他吃東西,最後捧哏的受不了,逗哏說請他吃滿漢全席。

這就是三對演員有相同認知,但是表達手法不同的例子,當然每一對的徒弟,可能又會變化出共多樣的表達方式來。

「文化」會影響包袱的表達方式,「技術」會影響表達方式的好壞。一演員想要在技術上提升,就一定要在「文化」上作努力,這可以讓包袱在基礎上就比較高。但是相對的,只有高遠的文化思想,不能用普遍被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也是沒用的。一段好的相聲,應該要讓各行各業各種層次的人都能發笑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曲文教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